2020-12-03 14:14:22
点击量:次
信息来源:大通社编辑:王爽作者:张宏迪 田甜 杨宏亮审核: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题记
勤奋求学 熬墨蓄势
因为热爱,选择新闻事业;追求卓越,投身民族学研究。这是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洪林求学之路的精要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最好的见证。杨洪林初次与民大结缘是在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就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摄影这个新世界,萌生了深入学习摄影知识的想法,凭借这一腔热爱,他转系进入金沙67783检测路线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习,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他进一步了解到关于民族学的知识,接触到了田野调查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之后,感受到民族学魅力的他,义无反顾地顺应内心的召唤,选择了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继续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我在深入研究民族学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更丰富的历史知识来支撑对民族学的深入研究。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学习来不断充实自身。”于是,杨洪林放下一切、静心读书,前往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
杨洪林表示他在深造期间,阅读文献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知识体系也得到了扩展,这使得他在博士学位论文中能够将历史学与民族学的知识相结合,从而让论文更加具有前瞻性、实用性,最终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无止境,追求卓越的杨洪林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又于2015至2017年间在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从事博士后学术研究,并在导师的推荐下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访学研修。
法国作家左拉曾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人生匆匆几十载,杨洪林一直行走在学习求知的路上,从未停歇。
宁静致远 厚积薄发
“我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在安静的夜晚,是我进入深层次思考的最佳时间,甚至有时候我会越想越兴奋,以至于难以入眠。”在谈到学术研究方面时,杨洪林眼中含有笑意,语气坚定。而正是这样一个个废寝忘食、伏案作著的宁静夜晚,对科研如痴如醉的钻研态度,让他取得丰硕果实。
杨洪林曾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众多学术期刊上发表作品,并独著《历史移民与武陵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研究》与《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后者更是获得湖北省政府第十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他的研究对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皆具有重要作用。在恩施州政协委托下,他编撰出版了《恩施文化简史》一书,该书对恩施地方历史文化的梳理、地方资源的发觉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他勤恳工作的同时不忘服务社会,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追求学术研究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荆棘丛生。谈及过去几十年的生活与工作,杨洪林回忆道,他时常会因为一个小问题而不得以中断思路,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探讨。“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默默告诉自己,要迎难而上,积极解决问题而不要逃避问题。”于是,他一次次深入田野进行调查,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汲取乡土文化营养。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位学生——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不论你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轻易停下来。
因材施教 春风化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洪林不仅是一位科研学者更是一位教育工作者。
“在课堂教学方面,杨老师一直都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不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在他的学生马彩云眼中,杨洪林教学方法灵活,对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同时,杨洪林更注重传授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在同事郭峰老师眼中,杨教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勤奋向上,有进取心的老师。他在追逐学术潮流、拓宽学术领域的同时助力研究生读博深造,令人敬仰。
杨洪林认为学习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进入大学接受系统地教育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深层次的思考模式。“对于本科生,我的方法主要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为主;面对研究生,则会先从培养学生建立基本知识框架入手,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着手专题研究,使学生具备田野调查的基本能力,掌握田野调查的理论方法。”同时,他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丁香花虽香,可她的枝干树皮却苦涩无比。最苦的树,开出最香的花”,学生曾感言,“高山仰止,虽不能及,而心向往之”。在持之以恒的科研追求中,他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在其中、苦在其中、乐在其中的滋味,这也是杨洪林带给学生们最深刻的感受与记忆。
前行的路,开阔明晰;前进的步伐,坚定执着。杨洪林有着永恒不变的信念和对教育事业无悔的追求,他悉心耕耘的桃李园早已阵阵沁香。
(记者 张宏迪 田甜/文 杨宏亮/图)
(责任编辑 王爽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