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5cc金沙总站-最新app Store

加为收藏| 学校主页| 党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民大人物 ▏谭华:“半路出家”,也能一路生花

二十余年传播学研究的漫漫求索路,他始终扎根少数民族地区乡土,以传播社会学的视野观察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今天,在教学与科研并行的道路上,他牢记教书育人使命,全力以赴推进“新师范”建设——他就是传播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谭华。

谭华,现任湖北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深耕传播与社会发展、乡村传播等研究领域。现为湖北省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委员会副理事长、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播学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员、湖北民族学会会员。


“我天赋不高,是一直的坚持与努力造就了我”

谭华1995年从湖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那时学校刚开办新闻学专科专业不久,缺乏新闻传播学专业师资,他把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校专业发展相结合,毅然决定把自己准备深耕的学科专业领域从古代汉语转向新闻学。虽然是半路出家的零基础,但随着新闻传播学视野的打开,渐渐地,谭华喜欢上了这个诞生于美国且引入国内仅十来年的新鲜学科,那个新奇的学术世界深深吸引着这个“大山出身的农村娃”。

责任让他开始,热爱使他坚持。为了前往更高学府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深造,提升专业本领,谭华只能利用工作之余挤时间啃那一本本从未涉猎的专业书籍,从新闻学本科生教材起步,经常在办公室埋头苦读,通宵达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赴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攻读传播学硕士、博士学位。

2015年暑期在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调研

谈起在北京的三年求学路,谭华说:第一学年几乎每个周五的下午就从北京西站出发,周末两天回恩施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周日晚又坐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去赶周一下午的博士生课程,从未因为自己的学业耽误过本科生一节课。回想起那段学习时光,他认为是“艰苦的”,却又是“幸福的”,“他乡求学的困难重重,因为心中有光,因为有梦想在激励着自己前行”。在国内传媒第一学府,谭华接触到许多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权威学者,及时跟踪学术前沿,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积淀,极大地拓宽了学术视野。

在中共湖北省委党校进修班上代表小组汇报调研报告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二十一年科研求索路上,谭华始终心系乡村地区的发展,聚焦乡村文化发展与社会治理。除了依据过往的乡土生活经验,谭华还持续多年在恩施、利川、咸丰、宣恩以及湘西、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乡村开展田野调查。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他们拉家常,在与村民关系的长期交往中,逐渐从一个陌生人俨然成为一个“村里人”。谭华采取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田野资料,从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规律、凝练概念,描述乡村社会的运作机制,诠释乡村文化治理的行动逻辑,历时4年完成学术专著《乡村传播网络与共同体重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发展的传播社会学分析》的写作,至2017年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顺利结项。

“我天赋不高,是一直的坚持与努力造就了我。”这是谭华对于自身学习与科研的评价。这些年来,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个人学术论著先后在2010年2月获恩施州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10月获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论文著作评选三等奖;2020年10月获湖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12月入选2017-2018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2023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察

身为新传人,谭华始终坚守着育人初心和使命。2021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刘峻回忆道,“谭老师抛出‘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这个问题后,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回答说没有,但谭老师坚定地说肯定有的,因为‘纸’没了,‘媒’还在,‘新闻纸’没了,‘新闻’还在,纸媒的精神还在。”在这节课上,谭华告诉学生们,有深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内容产品永远是媒体影响力的源头活水,世界在变,环境在变,平台在变,但责任、理想与激情,永远是这个行业最值得珍视的一部分。“谭华老师身上所传递的新传人的专业精神,让我对专业的学习和今后要从事的新闻事业充满了信心。”2021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苏比努尔说。


“教学是个良心活,当一个好老师要有匠心”

“教学是一个良心活。为人师者,要有匠心,要真正做到心底无私,真正甘为孺子牛。先要装满自己的一桶水,才能盛满学生的一碗水。”谭华始终认为,当好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教学相长,要在自身知识的增长与课堂的改进上不断下功夫。谭华每天都会抽专门时间通过不同方式看书读报。每次课前,他都会结合新闻传播领域热点更新完善教学课件、补充课程学习资源。

在办公室备课

“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深根在谭华的教学生涯中。“在数智时代,我们需要综合各种资源和信息化手段,把课内课外、课上课下、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作为着力点,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谭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课上,他将理论与日常传播实践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传播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题讨论,用学术语言描述社会现象。课下,谭华利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泛在化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课外拓展学习资源,把有限的课内学时延伸至课外。同时,他还为学生定下了“每学期至少两本经典著作”的读书目标,以读书报告和课堂分享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次读书交流分享会后,2021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张紫萱受益匪浅:“我花两个月的时间精读了《乡土中国》,期间结合思考写下厚厚一本读书笔记,分享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抛出不同的理解与感悟,谭华老师逐一点评,给我们揭示了更为深刻的熟人社会的运行机制,总之我的收获良多。”

课堂授课

在新闻传播热点问题研究课堂上,谭华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他不单单关注回答的参与度,更注重答案的层次感,“用什么理论去理解和阐释现象不是第一位的,用你的理论视角清楚地表述你的见解,逻辑缜密,层次清楚,自圆其说才是重要的”。如何让学生把读屏时代获取的碎片化知识体系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悟出自己的道理?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可以通过哪些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都是谭华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路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谭华老师在我们院,不仅是响当当的学术‘男神’,课堂教学也做得相当扎实。他除了将课堂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构建更为细致深刻的知识脉络之外,在我的印象里,谭华老师较早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把线上课堂建立了起来,这令我深受启发。”金沙67783检测路线新闻传播系主任宋艳丽称赞道。

与研究生合影

2009年至2017年,每年均有谭华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在谭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的学术成果颇丰,两篇学术论文分别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和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谭华老师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对我的硕士、博士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谈起谭华老师,曾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的我校2012届校友郭峥十分感激与敬佩。


“专注师范教育,培养好老师是我们的责任”

自谭华大学毕业留校以来,他先后在体育系、本科教学评价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处等多个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曾多次获评我校创新教育工作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主持完成我校2013年重点教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2019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参与的教学改革成果在2023年2月获得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作为学校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谭华的工作重心落在高等师范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上。这是基于他多年来对师范教育的调研和思考。谭华告诉记者,“在9年多分管师范教育实习工作的时间里,我访遍了学校55个州内外的师范教育实习基地,在同基地校领导和指导教师、与县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交流中发现了地方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学校师范教育的差距,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之间的差距,这些为学校推进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切实路径。”

参加“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暨教师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

关于新师范教育,谭华介绍道,“专注师范生教育,培养好老师是我们的责任。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需要我们构建起政府、高校、中小学、教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真正参与师范生培养的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让教师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将基础教育的真实场景与师范生培养的课堂情景相融合,把‘一践行三学会’的标准贯穿培养全过程,保证人才培养的开放、合作、融合,使高等师范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形成良好互动,才能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恩施博文学校调研师范生实习

2023年,学校启动有组织教学研究,谭华牵头申报的《基于协同共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师范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作为重大项目立项。谭华表示,将以恩施州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建设措施为基础,与学校相关部门协作,做好顶层设计,把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目标,将打造高水平师范教育人才高地作为价值追求,为推进学校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最新动态

专题专栏

  • 媒体看民大

  • 桂园英才

  • 视频播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