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6165cc金沙总站>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外国语学院优秀校友——李丹弟(博士生导师、教授)
2021-05-14 10:54:18为人师表立讲台 锐意进取干事业
——记外国语学院优秀校友李丹弟
李丹弟,男,1974年8月生,湖北宣恩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教指委英语类专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外语学科专家组专家,杭州市“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外语学科专家组专家,浙江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翻译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外文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负责人,浙江工商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英语)建设负责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商务英语)建设负责人,浙江工商大学省级“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英语)建设负责人,浙江工商大学省级“十三五”优势专业(英语)建设负责人。
1998年获湖北民族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获东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华中师范大学中外语言对比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UIUC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用、语言类型学、英汉比较、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研究》、《中国外语》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专著《汉英并列连接词句法分布对比研究》获教育部资助出版并收入《高校人文学术成果文库》。先后主持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和教育部课题等10余项。曾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创新项目、浙江省“新苗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等多项。
作为优秀教师,在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琐碎的行政事务之外,李丹弟教授把能利用的一切时间尽可能的留给学生,始终坚持每学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程,注重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先后为研究生主讲过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英汉语言比较、语用学、新闻翻译等课程;为本科生主讲过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在担任行政职务的同时依然坚持饱满地完成了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较显著,教学业绩考核近几年均获A等;在担任学院英语系主任期间,通过采取有效措施,2011级5个班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达100%,带队“海峡两岸口译大赛”获浙江省赛一等奖一名,华东赛区优胜奖一名。指导的学生获浙江省第九届“希望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实现学院该项竞赛的历史性突破;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创新项目立项1 项,本科生校级创新项目立项15项,研究生校级创新项目立项5项。作为学院“理论语言学研究科研团队”负责人,每周坚持召集团队成员开展学术研讨,为青年教师修改论文或课题申报,指导青年教师科研发展,该科研团队已被列为学校十四五创新科研团队。此外,李丹弟教授还积极参与浙江省重点专业(英语专业)建设、浙江省精品课程(英语写作)建设。作为专业负责人,英语专业于2014年6月获批“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作为主要策划者、参与者、执行者,英语专业2016年11月获批“浙江省优势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2016年1月获批浙江省一流A类学科。从教以来,李丹弟教授先后获得“浙江工商大学教学卓越奖”、“浙江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成果奖”、“浙江工商大学优秀教师”、“浙江工商大学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导师”等奖励和荣誉。
作为教学管理者,李丹弟院长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以学院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线,强化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教学运行稳健,管理效果显著。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出台了“外国语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外国语学院院级教改项目实施方案”、“外国语学院系部教研活动管理办法”、“外国语学院课程组制度”,修订了“外国语学院考试管理科规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优质品牌专业。以院级教改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高层次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的培育。找特色,早培育,鼓励教师重视教研教改项目申报。凝练专业发展特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内培外引相结合,扎实推进深化教学改革。举办了主题为“教学设计与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午餐会,三位青年教师与大家分享了如何在教学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邀请东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晓临教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之学‘术英语’专题高层研讨会”做主旨报告,浙江省内15所高校外国语学院教学院长、系部主任和教师代表参与了此次高层研讨。带领班子其他成员为学院发展尽心尽力,积极引进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使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各方面工作发展齐头并进,学院风清气正、团结和谐,成为一个人才济济的“大”院。